鲁迅的作文

时间:2024-02-24 10:10:36
鲁迅的作文

鲁迅的作文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的作文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迅的作文 篇1

我以前很早的时候不知道鲁迅先生是谁。

随后,读了他的几篇他的文章,才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位大作家,很有名气。又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又是中国文化主将。

以为这就是鲁迅先生。可是,我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我的这个理解打了个大错号。我读到鲁迅先生救助车夫时,我感到鲁迅先生是一位穷苦人民的关心;我读到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时,又感到鲁迅先生的善良。

我又读了《一面》这一篇文章,我又感到了鲁迅先生的爱心。也感到鲁迅先生注重青年人读书。

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从一个不知道是谁到一个很有名、很有爱心、很伟大的一个作家。

我要向鲁迅先生一样:“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

鲁迅的作文 篇2

一张消瘦的面孔,两道锐利的目光,表情极其严肃,无丝毫笑意。每当提起鲁迅这个名字,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张脸,一幅我心中鲁迅先生的肖像。 我读的幼儿园和小学都是以鲁迅而命名的,使得我从小就对鲁迅有所了解。鲁迅先生是我心中最崇拜的人之一,我很小就读过他的很多作品,譬如《祝福》、《药》、《孔乙己》。他写的作品,对人物、背景等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读着他的作品,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早就在幼儿园,就听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鲁迅的名篇。那时的我,听是听了,但是不懂得思考,只是纯粹地听。现在把这篇文章重新倒出来,再仔细的咀嚼一番。先生童年的纯真与快乐让我羡慕不已。轻轻的闭上眼睛,百草园可口的桑葚,高大的皂荚树,三味书屋严厉的教书先生,书桌上清晰地刻着的“早”字,一齐涌了上来。

然而,先生的一生并非都如童年那般美好,鲁迅的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阴晦黑暗的时期。人民看见无辜者的血从刽子手刀尖流淌而下,却仍是麻木的表情,甚至有人用血裹着的馒头治病、想尽办法去吃别人的肉!

鲁迅震怒了,他放弃医学举起了笔。他要登上思想舞台,用文笔向旧思想挑战,以一个斗士的形象发出了深深的《呐喊》,人民心中沉睡已久的新思想终于被唤醒了。鲁迅仍旧要用笔战斗下去,驱赶迷信和愚昧,振兴中华民族,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去奋斗!

鲁迅先生的一生有许多被后人敬仰的名著,读他的作品往往有点苦,不是一遍就能读懂的,只有细细地品味,慢慢地思考,才能读出其中的优美之处来。可以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对他自己一生的写照。鲁迅早已逝去,但他的灵魂永远在天边微笑,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我轻轻闭上眼睛,仿佛又看到鲁迅从古城绍兴的远处走来。鲁迅的精神在人们的心目中永垂不朽!

鲁迅的作文 篇3

鲁迅先生一生与电影结下啦不解之缘。在鲁迅先生的大半生中,去影院的次数比较多。他看电影不拘一格,尤其讲究电影的品位鲁迅当时很推崇进步的外国电影。他对前苏联的早期革命电影情有独钟,如《夏伯阳》、《复仇艳遇》(《杜勃罗夫斯基》)等。许广平曾回忆说:"至于苏联的片鲁迅是每部都不肯错过的,任何影院不管远近,我们都到的,着重在片子。"虽然,在当时很难看到这些影片,鲁迅先生还是想尽办法看啦10部。就在他逝世前的10天,还看啦由普希金小说改编的《复仇艳遇》,鲁迅把它视为"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影片,并向友人推荐"不可不看"。

对美国电影,他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接受、欣赏。二三十年代美国电影波及到世界各个影院,充斥着驳杂斑斓的美国文化特点。而对传入中国的美国电影,鲁迅先生虽时而流露出不满和激愤,但更多的还是成啦他考察美国文化和作为文化娱乐的重要途径。据统计,鲁迅在1927-1936年的10年间,共观看啦142部影片,其中美国片就有121部。对好莱坞的探险片、喜剧片、侦探片、歌舞片都作啦公允的评价,特别对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城市之光》给以热烈的赞赏。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国纪录片学派实地拍摄的探险片,有37部之多,如《南极探险》、《奇观》等等,有的不止看啦一遍。

鲁迅热情扶持中国的"左翼"电影事业,在《准风月谈·后记》、《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中,他毫不畏惧地痛斥啦蓝衣社特务用法西斯手段捣毁艺华影业公司,禁演田汉、夏衍等编写的早期进步电影的罪恶行径。特别是对早期进步演员阮玲玉的自杀和"左翼剧联"盟员艾霞之死,鲁迅写下啦怒不可遏的檄文《论人言可畏》。鲁迅对当时一些不好的国产电影也兴趣索然。针对无聊的电影,鲁迅曾当头棒喝:"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很受着才子加流氓式的影响……看啦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

鲁迅的作文 篇4

伴着淅沥的细雨,我走进了位于绍兴城中的鲁迅故里。

整个建筑都显得古色古香,让人有种回到百年前的错觉。跟着人群一路走着、看着,导游向我们仔细介绍着关于“七星灶台”“三味书屋”“百草园”的故事,让我们仿佛又走进先生《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名篇当中,感受着先生童年时的点点滴滴。这其中,还有许多我闻所未闻的新知识,它们带着墨香争先恐后地钻进了我的脑海,让我听得津津有味。

集结的号角打断了我的思绪。要回去了吗?可我还没有尽兴呢!心中顿时涌起淡淡的不舍和失落。

脚不听使唤地向外走,不知不觉来到景区门前的鲁迅先生灰色雕像前。缓缓仰起头,看向先生,再望望身后走过的房间。“好多年过去了,先生还能认出他这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家乡吗?”我在细细的雨中,默默地想着。

“我认识此地,多年逝去,山水未变……”谁!我惊讶地急忙回头,雕像,没有任何变化,依旧屹立着,先生手中的卷轴似乎要随风飞扬起来。刚才那声音,好像是风吹起的。

对,是风吹起的……

鲁迅的作文 篇5

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是从他的著作中见到的,我没有与他会过面。当鲁迅先生创造出阿Q的时候,我还没想到到文艺界来作一名小卒,所以就没有访问 求教的机会与动机。及至先生住沪,我又不喜到上海去,故又难得相见。四年前的初秋,我到上海,朋友们约我吃饭,也约先生来谈谈。可是,先生的信须由一家书 店转递;他第二天派人送来信,说:昨天的信送到的太晚了。我匆匆北返,二年的工夫没能再到上海,与先生见面的机会遂永远失掉!

在一本什么文学史中(书名与著者都想不起来了),有大意是这样的一句话:鲁迅自成一家,后起摹拟者有老舍等人。这话说得对,也不对。不对,因为我是 读了些英国的文艺之后,才决定也来试试自己的笔,狄更斯是我在那时候最爱读的,下至于乌德豪司①与哲扣布②也都使我欣喜。这就难怪我一拿笔,便向幽默这边 滑下来了。对,因为象阿Q那样的作品,后起的作家们简直没法不受他的影响;即使在文学与思想上不便去摹 ……此处隐藏2683个字……7

到了到了!鲁迅故里到了!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那气宇轩昂的一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我眼前渐渐清晰起来……

迎着人流,我们步入了鲁迅纪念馆。纪念馆的建筑与河水纵横交错,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是一座古朴而神圣、充满灵气又独具绍兴水乡风情的现代展馆。而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坐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仪态从容,严肃又不乏亲切,眉宇间似藏着无限的深思。陈列厅内详细地介绍了鲁迅的坎坷人生: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8年,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看着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我的心中又不禁卷起一阵阵波浪,为鲁迅的一生感慨,更为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节所感动……

走出纪念馆,不觉已是春雨绵绵。雨很小,很细,小得几乎听不到“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漫步在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欣赏着这细雨中朦胧的白墙灰瓦、古老又修葺一新的竹丝台门,聆听着那一串串韵味十足的绍兴方言——“卖臭豆腐了!卖臭豆腐了……”“乌毡帽,乌毡帽……”各路游人禁不住驻足停留,来两串臭豆腐,戴一顶乌毡帽,用心体会着这浓郁的水乡风情。鲁迅当年会不会也常吃这种臭豆腐呢?……

接着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跨过高高的门槛,从侧门进去,穿过年代已久的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这里原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闭上眼睛,小时候的鲁迅赫然就在眼前。夏夜,他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我的耳边似乎还有他的继祖母蒋氏让他猜谜、给他讲故事的声音……鲁迅的卧室、厨房、百草园……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每到一个地方,都感到离这位一代宗师又近了一步……

我最想去的地方还是三味书屋,于是又迫不及待地循着鲁迅的描述去感受他当年读书时的氛围。“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就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额下挂着一幅栩栩如生的《松鹿图》,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大约是在揭示读书的真谛吧。走进去,我们看见了一张陈旧的两屉硬木书桌。书桌极其普通,但却受到了特别的待遇,因为这就是鲁迅因故迟到,在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后,刻下“早”字,用以自勉的书桌。我认真地观察着,脑子里不由得浮现出小时候的鲁迅一笔一画刻字的模样与勤勉学习的样子……我深深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贪婪地搜索着鲁迅的声息,这里是鲁迅成长的摇篮啊。

再次走在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雨还没有停,一样的小,一样的细,为这一趟鲁迅故里之游染上了一种别样的情绪。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故居门前潺潺流过,雨丝轻轻地落在水面上,平静的河面顿时裂开了好多条“缝”,一圈儿一圈儿地荡漾开来……

我掏出一把茴香豆,坐上了晃晃悠悠的乌篷船。在头戴乌毡帽,手持青篙的船家带领下,挥手道别了这座伟大的历史丰碑,而那一圈儿一圈儿的鲁迅情却久久地在我心中荡漾……

鲁迅的作文 篇8

“雏鹰争章”活动开始了,里面有“才艺章”、“安全章”、“保健章”……其中,我一眼就看到了“阅读章”,因为它让我想到了我们班的“小鲁迅”——苏家桢,“阅读章”非他莫属。

苏家桢长着一双黑宝石般的大眼睛,唇红齿白,眉清目秀。

记得有一次,下课铃叮叮当当地响起了,苏家桢立刻拿出了一本书津津有味地开始看了起来,我静悄悄地来到了他的身边,以为能吓他一跳。可是,我走到他都走到他身边了他还未察觉到。于是,我对他大喊了一声:“苏家桢!”他还坐在那里聚精会神地看书。我拿他没有任何办法,只好坐在一旁,静静地观察他。只见他一会儿仰起头哈哈大笑,好像是被书里的什么人物逗乐了;一会儿见他眉头紧皱,仿佛是被书里面的事情难住了;一会儿见他扬眉吐气,仿佛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一会儿见他……上课铃终于打响了,他好像还是没有察觉到,直到班长大叫一声“起立!”他才手忙脚乱地站起来赶紧把书放到了书包里,然后又把这节课的书迅速拿到课桌上。这让观察他那么久的我憋笑憋得脸都红了。

所以,我推荐苏家桢获得“阅读章”。

鲁迅的作文 篇9

我们这个时候认识历史中的伟人的方式,也不过就是两种:看别人写他的文字或者是他写别人的文字。那些在历史中的人也许离我们太远,唯有文字是永恒且历历在目的。于是鲁迅,这个曾经名誉极大,为民肝胆涂地对敌毫不留情的英雄式人物,就这样走近了我。

鲁迅的文字是极犀利的,哪怕是在温暖的书页上静静呈现,也具有让人灵魂颤栗的力量。那长着紫色圆脸的少年闰土,一声“老爷”让多少人心底升起悲哀。然而,这样折现出的鲁迅冷静而坚固的影像,最初在我脑海中其实完全相反。

七年级学课文《社戏》,不长,却读起来艰涩无比的背诵段落,曾让人连连叹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的迅哥儿,是和同龄孩子一样的顽皮机灵,加上读书带来的升华,让他的形象十分讨喜。而虽然是小说题材,人物原型却还是属于鲁迅自己,不免让人有十足的代入感,我便以为鲁迅一定是拥有一个极快乐的一生。

这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可以窥见端倪。那无忧无虑的百草园承载了多少美好的记忆,与蟋蟀蜈蚣作伴,与皂荚树桑树一同成长,就连学习生活也蛮多乐趣。

然而,这终于不是一成不变的,鲁迅快乐的只有童年。家道中落,初尝艰辛,鲁迅在一步步蜕变和成熟。过程自然无从细知,然而我却知道,这样的改变一定会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鲁迅始终是想冲破黑暗的,父亲被愚医反反复复折腾了几年,他勘破这样的麻木,立志学医去医人;可日本留学中,中国国人的麻木,又让他升起强烈的不甘,他想改变这一切,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学着用一支笔去救民于水火,用那再锋利不过的文字去医人。第一医,医的是身体,第二医,医的是心灵。

他这样步步艰辛的探寻着自己的路。《孔乙己》中直击科举考试下对人的毒害,《二十四孝图》抨击教育制度,《狗猫鼠》中,他冷言相对那些虚伪又无趣的人……

这其中,《藤野先生》算的上是他柔软与坚硬的一个转折点。求学尚且称得上快乐无忧,但在目睹弱国被欺凌的惨状后,他已经变得极为坚硬。文中说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他们再无书信来往。我想这大概是鲁迅在向过去的自己说一声再见,斩断的一干二净。

成长毕竟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这一路,尝过多少苦涩。鲁迅是一个坚硬的人,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惧遇到的挫折越来越多。但他真的什么也不怕吗?他怕,他怕自己的快乐越来越少。

于是,鲁迅留下一部与其他风格大为不同的作品——《朝花夕拾》。他将记忆中弥存的温暖与快乐保存起来,带着一往无前的勇气,把柔软化作直面黑暗现实的动力。

这是鲁迅,他无比的真实,在他身上既有柔软,也有坚硬。

《鲁迅的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